「後設認知」(Metacognition)這一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J.H. Flavell所提出。簡而言之,若「認知」是指我們對事物本身的理解與處理,那麼「後設認知」則是指我們對自身認知過程的了解與掌控,亦即站在「上帝視角」審視自己如何思考、學習與決策。在提出「後設認知」概念之前,我們或許將其僅僅視為「反思」,但實際上,後設認知涵蓋的範疇更為廣泛:它是一套能幫助個體計劃、監控並評估自我理解與表現的策略系統。
後設認知最初在教育領域的研究(Baker & Brown, 1984; Flavell, 1985)特別強調幼兒期的元思維發展。Bransford等(2000)曾指出,透過後設認知的培養,學生能更有效地將已習得的知識與技能遷移至新情境、新任務中。具備後設認知能力的學生傾向更深入理解自己的強項與弱項,並有能力調整學習策略,藉此提升學習成效。
事實上,後設認知的價值不僅侷限於學習本身,還能拓展至更廣泛的人生發展與決策過程中。以下將從教育、學習策略以及未來成長等面向,闡述後設認知在教育中為何如此重要,同時參考專家訪談內容中(英文紀錄)對後設認知的精闢說明。
後設認知的核心意義與類型
有專家Greg Thomas 在訪談中(The Metacognition Channel: Episode 2: An Overview of Important Ideas about Metacognition from a University of Alberta Podcast, 28 Oct 2020)提及,後設認知即是對自身思考與學習過程的「知識、控制與覺察」。在這樣的基礎上,我們可以將後設認知知識分為三種類型:
- 陳述性後設認知知識(Declarative Knowledge):
這是對「我知道什麼」的理解。例如,了解「什麼是理解」、「何謂知道一個觀念」。學生若能清楚說出「我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個概念」或「我要如何檢驗自己是否理解」,便是對陳述性後設認知知識的運用。 - 程序性後設認知知識(Procedural Knowledge):
這涉及「我如何去做」的層面。學生須了解自己有哪些學習策略與思考步驟可用(如概念圖、摘要技巧、測驗自我理解的提問方法),並能在需要時加以執行。 - 條件性後設認知知識(Conditional Knowledge):
這是「何時、為何使用特定策略」的認知。正如訪談中所提及,記憶(memorization)一度在教學文獻中並不被重視,但實際上我們需要在特定情境下「知道何時該運用記憶策略」,並理解此策略在該任務中的合宜性。如同受訪者所言,條件性後設認知能幫助我們在適當時間點選擇最有利的思考方法,達成當下的學習或問題解決目標。
後設認知對學生學習的直接影響
- 促進自主學習能力:
後設認知能讓學生自我規劃學習目標、選擇合適的策略並監控學習進度。舉例來說,學生在做數學題時,若發現某種解題策略行不通,具備後設認知的學生可立即意識到問題並切換方法,而非盲目重複錯誤嘗試。 - 優化學習效率:
透過評估學習過程與成果,學生能辨識哪些策略有效、哪些無效,進而持續優化自己的學習方法。例如,在背誦英文字彙時,學生若發現機械式死記不如運用字根、字首記憶法有效,便能主動改變策略,使學習更加高效。 - 提高學習動機與自信:
當學生看到自己透過調整思考與學習策略取得更佳成果時,他們的自我效能感(self-efficacy)與學習動機自然提升。他們不僅更願意嘗試不同的方法,還會逐漸認定自己能主導學習成敗,增添自我肯定感。
後設認知在未來素養與人生發展中的作用
後設認知使學生具備「跳脫自身限制」的能力:
- 不斷自我檢視與成長:
當學生步入社會,他們面對的不再是單純的考試題目,而是複雜多變的生活與工作挑戰。透過後設認知,他們能審視過去的成功與失敗經驗,並將所學技能靈活運用於新情境中。 - 理性決策與長遠規劃:
後設認知鼓勵學生在決策時脫離短視近利的念頭,不受當下衝動與情緒左右。他們會問自己:「我是否已充分理解問題的本質?」「我是否需要改變策略,以獲得更佳的長期結果?」這些思考讓他們在面臨人生選擇時更能保持清醒與前瞻視野。 - 心理健康與自我關照:
後設認知不僅關乎「學習」,也牽涉到「了解自我」。具備後設認知的人能更有效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態,釐清壓力來源並尋求解決之道,進而提升整體生活品質。
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
對教師而言,培養學生後設認知的能力,是為他們未來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的投資。部分策略如下:
- 設計反思性學習活動:
要讓學生自我檢視思維過程,教師可在課後讓學生記錄他們的學習策略、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方法,並在課堂中分享這些經驗。 - 提供自我評估與同儕討論機會:
讓學生在小組中探討各自的學習方法與問題解決歷程,透過相互交流,學生能更清楚地看見自己尚未察覺的盲點。 - 將後設認知變得顯性化與有意識:
專家訪談中提及,我們大部分思考是自動化且潛意識的,教師需透過有意的提問與指導,將「思考的思考」顯性化,使學生能以更客觀的立場審視自己的認知流程。
總結來說,後設認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。透過培養後設認知,學生不僅能主動、高效、靈活地面對學習挑戰,更能在未來人生的各項抉擇中成為具有深思熟慮、策略彈性與高自我覺察能力的學習者與決策者。這正是後設認知在教育中之所以至關重要的核心原因。